首页 > 成果展示 > 成果概况

以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夯实信息化工作“六大机制” 树立市域统筹区校协同一体化发展“深圳样板”

来源: 深圳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编辑:深圳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时间:2023-03-22

  长期以来,教育信息化工作存在着信息技术与教研两张皮、市区校发展不同步而导致“信息孤岛”现象、以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入融合度不够导致教与学模式陈旧等问题。同时,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还远没有跟上智能时代对于教师转型发展的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还远没有达到破解制约智慧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障碍的标准和水平。深圳市在信息化工作机制创新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索和尝试,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开展的在线教学,在市域统筹区校协同一体化发展方面探索出一些机制,较好地完成了全市大规模在线教学的任务。2019年10月,教育部下发《关于推进遴选“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的通知》,我们非常珍惜这个平台和机会,并把实验区建设作为后疫情时代探索新型教与学模式变革的重要机遇,并巩固夯实已经建立和形成的信息化工作机制,并有所创新,在全国探索市域统筹区校协同一体化发展的经验范式和机制创新。2020年8月5日,教育部公布深圳市入选“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国家级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深圳高度重视,经过一年多的充分研讨论证和精密谋划,举全市之力开展实验建设工作,实验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大力推动了以云端系列行动为特色的多项市级实验项目,明确了11个区级实验区的实验项目以及100所实验校,大胆进行机制建设与创新,积极营造市区校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

  一、扎实推进实验区工作,强化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

  深圳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建设以任务化、项目化、阶段化、成果化整体推进,任务化列明具体实验方向和任务;项目化要求通过实验打造品牌项目;阶段化要求以三年为建设周期,分别定为布局年、建设年和推广年;成果化要求实现成果转化。

  2020至2021年是实验区布局年。2020年1月,我市组织专项小组重点编制实验区实施方案,布局实验规划,经多方征求意见和专家反复研讨论证,形成方案初稿。2020年8月,在实验区正式获批后,研究撰写工作计划并报送教育部;2020年11月,深圳受邀在教育部实验区工作启动会上汇报报深圳方案,得到教育部领导和各地同行好评。2021年1月16日,深圳市教育局印发《“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实施方案》,配套出台实验区申报指南;2月19日,深圳市教育局局长陈秋明亲自牵头,主持召开云端学校筹备会议30次以上;2月26日,我市召开实验区工作启动会和推进会,部署实验区总体工作,邀请典型区域代表分享工作计划;3月12日,召开区级项目专家论证会,邀请教育部专家指导市、区两级实验工作并进行项目管理者培训,落到实效;5月14日,召开实验区授牌工作会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领导为深圳市和深圳市11个区正式授牌,深圳在实验区建设上迈出重要一步,开启了智能时代下探索教育新形态、新模式的新征程。6月-8月,开展了实验校遴选评审工作,经过区域初审、市级初审和市级终审,将从132所申报学校中遴选100所实验校,深度开展实验工作。同时,市级以云端学校、先锋教师为代表的市级实验项目也陆续开展实施。2021年9月1日,云端学校正式揭幕,联动分布在全市十个行政区的15所学校30个班的近1400名云端班新同学,进入常态化运行。9月30日,深圳市教育局公布“100所实验校名单,实验区建设开启新阶段。

742114.png

2021年5月14日,教育部有关领导为深圳市实验区和各区授牌

成.png

2021年5月14日,深圳市教育局邱成瑜副局长主持实验区授牌会议

cg-3.png

2021年9月1日,深圳市云端学校开学,郑红波副市长参加

  二、建立“六大机制”保障质量成效,聚焦管理和组织效能

  长期以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两张皮”现象、市、区、校协同不够、信息技术部门与教研部门融合不够等问题都存在。为使实验区工作取得成效,充分调动各区、校开展实验工作的积极性,突出保障作用,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形成并确立“六项机制”,有利保障了实验区工作的顺利开展。

cg4.png

深圳市实验区实施方案

cg-5.png

深圳实验区“六大机制”

  (一)建立行政领导与专家指导“双小组”运行机制

  为形成领导有力、组织有方的工作局面,推进实验工作落地实施,确立双小组制推进。成立了以陈秋明局长为组长的深圳市实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全面工作。邱成瑜副局长任副组长,市教育局机关党委(人事处)、基础教育处、发展规划与财务管理处、政策法规处、教育督导处、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等部门负责人以及各区教育局分管领导为成员,至今召开了15余次局领导主持或出席的实验区主题研讨会议。

  为落实业务指导和过程督导,配合领导小组,成立实验区建设专家指导小组,已经形成实验区专家库。在前期筹备过程中,南方科技大学团队合作,深入调研,举行多轮专项研讨和写作会,规划方案;在区校级实验指导、评审和培训方面,与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专家合作,现有实验区专家指导团队20余人。

  (二)建立市、区、校三级协作共同体

  深圳作为整市推进单位,在规划之初就坚持市级统筹与区校协同,打造市区校三级实验体。市级层面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制定出台政策文件,规划和部署总体实验工作,推进市级重点实验项目的落地实施,各区围绕实验项目制定工作方案,激活域内学校动能,积极开展实验。

  市级主要做好“四大统筹”,包括政策统筹、项目统筹、进度统筹和数据统筹等“四项统筹”。在政策统筹方面,先后发布深圳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实施方案》的通知(含配套文件)、《深圳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建设与管理的通知》、《深圳市教育局关于公布“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区级实验项目的通知》、《深圳市教育局关于推荐报送“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校的通知》(含申报指南)。在项目统筹方面,先后开展实施了以云端系列行动为代表的项目,包括云端学校、云端教师、云端精品课程等,印发了包括《深圳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云端学校首批入驻学校遴选工作的通知》、《深圳市教育局关于举办首批“适应新型教与学模式的先锋教师创新班”的通知》、深圳市教育局关于印发《2021年深圳第十八届学生网络夏令营活动方案》的通知、深圳市教育局关于印发《2021年度课堂教学行为数据采集与应用评比活动方案》的通知、《关于征集深圳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新型课堂教学优秀案例的通知》等多个文件。在进度统筹方面,已按年度和月份进行规划,有时间表、有任务书、有路线图。在数据统筹方面,探索发挥大数据在教育科学决策与治理变革中的重要作用,逐步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教与学改革实验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注重实验工作进展监测与评估,逐步探索实验活动全过程管理,总结刻画区-校实验活动规律和特征,持续开展实验成果演化和效果跟踪。注重教与学过程中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利用,鼓励学习共性数据的开放和共享。

  区级实验项目以1+2模式推进。区级实验项目涵盖5大实验方向,分别是课程变革与跨学科融合、教与学模式创新、教育数据采集与应用、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采用“1+2”模式系统化推进,从课程变革与跨学科融合、教与学模式创新、教育数据采集与应用三大方向中选择一个子方向作为具体实验项目,以该实验项目为突破口,联动其他两个方向(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作出整体化实验方案,系统化推进改革实验。学校选择三大实验方向下的子方向,在各区指导下开展实验。

  在校级项目实施方面,遴选了100所实验校。100所学校从课程变革与跨学科融合、教与学模式创新、教育大数据采集与应用三个方向之中选择一个具体实验方向,充分结合区级项目,以自拟课题为突破口,系统化推进改革实验,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改革。

  下一步,我们将组建跨区域联盟与空间建设,加强区与区、校与校、师与师之间的协作交流。

  (三)建立跨部门融合的项目制协同工作机制

  行政部门负责统筹规划、督导检查等整体推进工作,教科院系统负责课程建设、教师培养、课题研究等指导和实践工作,教育信息技术中心负责建设标准制定、数字资源建设、应用培训等技术支持工作。同时,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牵头抓总,统筹共同推进工作,形成了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良好局面。

  在跨部门协作研究方面,由基教处、市教科院和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组成的“大基教”行政运行模式,在新型教与学模式探索、课题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市教育局人事处、市教科院和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在教师队伍建设领域强化专业协作。在课题管理方面,市教科院将实验区专项课题纳入市教育规划年度课题,面向全市公开申报;在案例方面,市教科院在全市征集有关新型教与学模式的教学案例。在技术支撑方面,深圳教育云规划“深圳教育云资源平台”,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联合教科院共同完成课例规划、录制、修改和上线工作,精品案例录制工作也得到市区两级教研员大力支持。各区、校围绕实验区总体框架与实验项目,实现“一实验任务、一课题驱动、一成果推广”。健全成果有效固化、经验及时转化的示范机制,激活技术动能,引领推动跨区跨校交流、成果展示和推广应用,迭代更新保障实验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四)建立动态激励市区分担的经费奖补和保障机制

  市、区两级要围绕实验区建设内容,安排实验区建设专项工作经费,遴选出的实验校每校给予经费奖补,主要用于与实验任务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课程开发、学科建设、教师培训等项目。编制出台了相关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建设与管理的通知》。同时,市一级拟制定实验校考核办法和经费管理办法,对实验校进行严格考核,并将设立实验校奖补资金,采取分批分类、激励奖补的形式予以发放。实验校考核优秀、考核合格、考核不合格的学校,奖补数额不等。各区配套等额奖补资金。云端学校入驻校专门配备专项经费。目前市级年度投入实验区的预算经费已超过1亿元。

  (五)建立过程评价与专项督导机制

  和首都师范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及全国教育信息化专家合作,组建实验区项目支持与服务专家团队。其中,与首师大合作2021年实验校管理服务项目,正在联合编制《深圳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对各区实验区和实验校专家指导和考核评价的实施意见(试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深圳市教育局关于推进实验校工作室建设及管理的指导意见(试行)》,对区一级和校一级实验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实验校的具体情况完成典型案例汇编和成果汇总。拟与局督导处联合,将实验区建设纳入专项督导范围,切实推动此项工作。

  (六)建立健全创新型复合型教师人才培养机制

  教师队伍建设是新型教与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教改实验区瞄准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在既往人才培训工作的基础上,编制完成《教学融合变革的信息化人才分层分类培养认证体系》,在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打造信息化领军人才工作室、信息化专家工作室、信息化能手工作室,孵化培育一大批高素质、具有信息化应用和融合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师。目前,已经拟定信息化人才分层分类认定标准和培养目标,启动“适应新型教与学模式的先锋教师”培训。深圳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与深圳市教科院联手编制《深圳市教育局关于智能时代适应新型教与学模式变革推动教师转型发展行动方案》也正在进行。

  三、聚合市区校三级实验体,夯实市级统筹和区校协同

cg-6.png

实验区三级实验体

  (一)建立市级统筹项目

  一是建设深圳市云端学校。深圳市云端学校由“总部实体学校+入驻学校”形成“1+N”学校共同体,开创性地创设“常态化、全学科、多主讲、直播互动+智能辅助”的新型教学模式;构建“跨校组班、多师协同、最优助学、线上线下无缝融合、自由切换”的自主学习模式;形成“全国知名专家深度参与、市教研员驻点指导、市内名师牵头”的嵌入式同研同培教研模式,预期将有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致力建设成未来教育变革的“实验校”,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样板校”,培养时代新人的“标杆校”,教师协同创新发展的“先锋校”,最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先行示范未来学校。9月1日,深圳市云端学校隆重举行揭牌仪式和开学典礼。深圳市副市长郑红波,市教育局局长陈秋明、副局长赵立、邱成瑜,深圳市云端学校筹备工作组组长龚卫东,2所主场学校、13所入驻学校校长和企业嘉宾,云端班全体师生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共同参加了揭牌仪式和开学典礼。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cg-7.png

云端学校八大场景

  二是启动先锋教师计划。启动“先锋教师”培训,采用“五段式研修+导师制培养”的方式,分别是理论研究阶段、主题网络研修阶段、调研学习和参观考察阶段、学习跟岗阶段和提升总结阶段。通过“先锋班”培育一支适应新型教与学模式变革、具有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具备较高融合技术能力的新型学科教师,建立健全信息化人才梯队培养体系。第一轮培训已经完成结业,第二期已全新开启。

cg-8.png

9月28日,“适应新型教与学模式的先锋教师创新班”第二期开班典礼举行

cg-9.png

深圳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张惠敏主任为先锋班第一期部分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三是征集云端精品课例。深圳教育云资源平台实现了与省资源平台和已建成区平台的直接对接,实现了教师、学生空间的就近接入,使用学校数有700多所,使用师生人数超过250万人;提供3.3万节优质课例视频资源(疫情防控期间新录制同步课例5746节)、4.5万册电子教材以及配套资源包,点播量超过2000万人次;深圳中学一节生物课,共有34214名学生进行了学习;高三备考网上讲座,全市2020届5万多高三学生观看。

cg-10.png

深圳教育云资源平台

  四是建立全覆盖、全学段的教学资源包。2020-2021年,我市先后建设了深圳市中小学在线教学资源包涵盖了45个学科,每个学科的资源包依据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我市各学校使用的教材目录。同时,正在开发按课时提供每一节新授课的教学微视频、教学设计和授课PPT等,实现教育系统内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圳教育通过加强中小学在线教学资源建设,带动适应“互联网+教育”生态环境支持下的在线教育体系建构,创新了数字资源生成模式,升级了数字资源生态环境,从而显著推动了以教研为主导的业务部门参与信息化融合的进程,使教育信息化融合实践走向以业务融合为特征的新发展阶段。

  (二)明确区级实验项目

  区级实验项目涵盖5大实验方向,分别是课程变革与跨学科融合、教与学模式创新、教育数据采集与应用、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采用“1+2”模式系统化推进,其中,前三个方向三选一,后两个方向作为必选,保留区域特色系统化推进改革实验。根据《深圳市教育局关于公布“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区级实验项目的通知》,各区在特色方向上进行实验探索。

区属

实验方向

实验项目

福田区

教与学模式创新

AI³个性化互助性教与学模式

罗湖区

教育数据采集与应用

新型教育云平台支持的数字化“思乐课堂”

南山区

教与学模式创新

智能时代教与学方式变革的实践探索

盐田区

课程变革与跨学科融合

融合信息技术的跨学科学习区域实践模式构建

宝安区

教育数据采集与应用

基于教育大数据的区域教育治理体系建构的探索

龙岗区

教育数据采集与应用

数字化生态视域下师生成长模式的实践研究

龙华区

课程变革与跨学科融合

“积极教育+人工智能”理念下区域教改实践模式构建

坪山区

课程变革与跨学科融合

区域融创品质课程建设研究

光明区

教育数据采集与应用

依托人工智能的学情诊断和评价系统

大鹏新区

教育数据采集与应用

基于大数据过程性精准评价的教与学改革探究

深汕特别合作区

教与学模式创新

教与学模式创新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探究

  各区基于区域实际需求和基础条件,选择适切的实验方向,综合设计实验项目开始实验,通过实验区工作带动区域信息化教学整体提升。

cg-11.png

福田区:AI³个性化互助性教与学模式

cg-12.png

罗湖区:新型教育云平台支持的数字化“思乐课堂”

cg-13.png


南山区:智能时代教与学方式变革的实践探索

cg-14.png

盐田区:融合信息技术的跨学科学习区域实践模式构建

cg-15.png

宝安区:基于教育大数据的区域教育治理体系建构的探索

cg-16.png

龙岗区:数字化生态视域下师生成长模式的实践研究

cg-17.png

龙华区:“积极教育+人工智能”理念下区域教改实践模式构建

cg-18.png

坪山区:区域融创品质课程建设研究

cg-19.png

大鹏新区:基于大数据过程性精准评价的教与学改革探究

cg-20.png

深汕合作区:教与学模式创新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探究

  (三)遴选确定100所实验校

  在校级层面,按照主题+自选模式,学校可在区统筹下开展区域主题实验,也可从课程变革与跨学科融合、教与学模式创新、教育大数据采集与应三个方向之中选择,结合自身基础优势开展实验。实验校遴选严格把关,经过区域初审,全市132所学校精心筹备、踊跃报名进入市级评审阶段。市级分为初审和终审,初审后举行区域负责人工作会议,明确方向进一步完善方案,自主自愿参与终审。经过严格把关,深圳市教育局于9月30日公布了100所实验校名单,实验区建设开启新阶段。

  实验校的遴选做到整体覆盖、优质均衡。一是实验方向和实验项目全覆盖。100所实验校聚焦课程变革与跨学科融合、教与学模式创新、教育数据采集与应用三个大的方向和18个子方向,覆盖到跨学科STEAM融合课程、校本特色与拓展性课程、智慧教与学模式探究、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探究、教师教学共同体建设、基于学习全过程大数据采集的过程性评价、基于智能技术诊断的增值性评价探索等实验项目;二是学校分布优质均衡,学段涵盖了小学、初中、高中等学段,也有集团化办学学校和民办学校入选。深圳将通过100所实验校,全面落实教育部实验区工作,引领教与学模式的变革,进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和标准机制探索,发挥先行示范作用,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深圳样本”、“深圳范式”,为打造一批智慧教育示范校筑基。

  四、立足先行示范,锚定教改前沿,实验区建设全面开花

  (一)形成了市区校一体化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经过前期广泛发动和通知,各区、校对我市实验区工作热情高涨,响应积极,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一是行政、教研和信息化部门横向分工合作。行政部门负责统筹规划、督导检查等整体推进工作,教科院负责课程建设、教师培养、课题研究等指导和实践工作,教育信息技术中心负责建设标准制定、数字资源建设、应用培训等技术支持工作。二是市级统筹、区级保障、校级实践纵向耦合推进。市级层面负责试验区统筹规划,区级层面根据建设要求利用现有优势制定行动方案提供保障,校级层面根据任务要求和课题要求开展工作。

  (二)在探索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上取得崭新突破

  在实验区工作从筹划到建设阶段,探索解决重点难点堵点问题。

  一是以市区统筹协同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各区、校近年来在教与学模式创新上形成一定成果,但发展不平衡,也没有在全市范围形成有效影响。从市级层面根据各区实际情况规划统筹建设任务,分享优秀实践经验,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缩小各区域、校际教育发展差距。

  实验校的遴选做到整体覆盖、优质均衡。一是实验方向和实验项目全覆盖。100所实验校聚焦课程变革与跨学科融合、教与学模式创新、教育数据采集与应用三个大的方向和18个子方向;二是学校分布优质均衡,学段涵盖了小学、初中、高中等学段,也有集团化办学学校和民办学校入选。

  二是以“云端行动”解决教与学模式陈旧。筹建深圳市云端学校,建设深圳市中小学在线教学资源包,不断丰富教育云资源平台,探索“互联网+”的教育新形态。

  云端学校开创性地创设“常态化、全学科、多主讲、直播互动+智能辅助”的新型教学模式,构建“跨校组班、多师协同、最优助学、线上/线下无缝融合、自由切换”的自主学习模式,形成“全国知名专家深度参与、市教研员驻点指导、市内名师牵头”的嵌入式同研同培教研模式,将有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此外,云端资源平台进一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优化完善中小学在线教学资源建设,组织学科专家和名师为全市中小学老师开发了4382个包括教学微视频、教学设计和授课PPT的中小学在线教学资源包,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共45个学科。

  三是以机制创新解决教研与信息化两张皮。一直以来,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着教研系统与信息化业务部门工作缺乏统筹融合的状况,从市级层面加强教科院与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的合作互动,形成教科院教与学研究实践、信息中心技术与环境支持的分工协作模式,保障信息化应用目标与教学改革目标的一致性,为各区、校形成工作模式参考,尤其是下沉到学校时要求各校配备信息化工作中层管理人员,与教学管理部门协同开展工作。

  以实验区工作为契机,各区在跨部门协同方面叶取得了较大突破。宝安区在实验工作组织结构上,建立了以基教科为牵头行政处室,以人力科、民管科、学前科、纪审科、督导室、财管中心为参与行政处室,以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宝安区教师研修学院和宝安区教育信息中心为具体业务部门的组织架构。提出构建教育全息数据库建设与应用、大数据智慧教育决策体系建设与应用、大数据教育数字督导体系建设与应用、智慧教学融合创新应用和综合素质评价创新应用5大示范应用。

  (三)实验区推进取得良好反响,形成工作正反馈

  实验区工作得到各方关注:云端学校探索未来学校新样态,探索新型教与学模式;实施先锋教师计划,培养未来教师,孵化一大批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师;一系列标准和政策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实验区工作正取得新的进展.....人民日报、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深圳教育官微、南方日报、深圳特区报、学习强国深圳平台、深圳商报、深圳晚报、深圳新闻网、晶报等媒体均有报道。

  各实验区区区有特色,实验项目亮点纷呈。

  罗湖区探索数字化“思乐课堂”,以高质量课堂撬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在罗湖15所学校中率先试点数字化“思乐课堂”。学校和老师立刻行动起来,仅仅2个月后,罗湖区数字化“思乐课堂”就被《中国教师报》评为“2020年课堂改革十大样本”。

cg-21.png

罗湖区数字化“思乐课堂”示范课

  福田区立足于打造“AI赋能教育发展示范区”,开展智慧教育城区建设,探索区域教育智能化发展新模式。100%学校开展基于“5G+AI”模式的数字化智能校园建设,100%学校建成至少一间“AI实验室”,率先建成区“AI教育大厦”,打造领先水平的AI赋能教育示范校,基本建成具有国际水准的智能化教育体系。

cg-22.png

福田区“智能教育的课堂实践”公开课

  龙华区推进“积极教育+人工智能”理念下区域教改实践模式构建,启动“少年强基”计划,开设龙华少年科学院。名师课堂来开阔孩子们的视野,提升思维品质;沉浸式的科技体验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集趣味性和科学性为一体的科普盛宴。在少年科学院二楼的体验空间,科技公司为少年科学院的孩子们提供了公益的科技展教与体验活动,孩子们具身体验了“无人机编队”“穿越障碍物”“人形机器人”“火星智造”等科普项目。同学们纷纷驻足,上手操作科教展品,充分体会科技的神奇魅力。

cg-23.png

龙华区少年科学院开班

  快马加鞭未下鞍,挽起袖子加油干。深圳将以“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建设为契机,机夯实信息化工作“六大机制”,树立市域统筹区校协同一体化发展的深圳样板。在整市实验推进进程中,孵化一批融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和深圳基础教育改革创新的标志性成果,形成一系列融合信息技术,具有示范、创新性的新型教与学新范式,培育一支与智慧教育相适应的新型教师队伍,建立一套能够保障信息技术融合教育教学改革、可持续运行的体制机制、标准和规范,为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教学改革和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向国家交一份满意的答卷!